巴比特专栏 | 区块链+挖矿业:新老矿业的碰撞

[复制链接]
9666 |0
发表于 2019-5-1 12: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行业概述

对于矿业,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并不陌生——作为将“区块链”一词引入到现实社会的媒介,BTC的生产过程就被业内普遍称为“采矿”,以至于不少人已经快要忘记了这个词本来的含义,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挖矿”二字,有相当一部分结果都是与BTC与区块链相关。事实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家行业统计标准,传统的采矿业,指的实际是“对固体(如煤和矿物)、液体(如原油)或气体(如天然气)等自然产生的矿物的采掘;包括地下或地上采掘、矿井的运行,以及一般在矿址或矿址附近从事的旨在加工原材料的所有辅助性工作,例如碾磨、选矿和处理;还包括使原料得以销售所需的准备工作。”考虑到单纯的采矿业产业链较短,研究空间有限,因此本文将“采矿”的上游、也就是“探矿”也一并纳入讨论范围,探究当被称为“新矿业”的区块链与传统的旧矿业进行碰撞时,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与笔者在《最传统与最前沿的碰撞:当农业遇上区块链》一文中所提到的农业有所差异,矿业的发展跟宏观经济周期高度联动。这一点从现代矿业发展历史的划分中可得到佐证——一般认为,全球矿业周期大致可以分为“4个周期”或“3个周期”。其中“四周期论”以二战结束为起点:第1个周期由欧洲的战后复兴所驱动:第2个周期是由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矿业“黄金时代”;第3个周期是由“东亚模式”的确立和“四小龙”的崛起而引发的;第4个周期是从2003年开始的,由金砖四国需求的迅速增加所驱动,而“三周期论”的划分则是从1885年开始,时间跨度相对更大:第1个周期,以美国工业化为驱动力,前后历经30~40年:第2个周期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重建与日本工业化为主要驱动力,前后持续约30年:第3个周期始于2003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主要驱动力。尽管这两种历史划分的方式有所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矿业发展的周期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周期基本相一致,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某一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明显进展,那么矿业大几率蓬勃发展;反之,若工业化进展缓慢,矿业领域与企业的诸多弊病就会暴露出来,成为相关利益主体的拖累。
随着行业繁荣度的提升、以及当代金融市场的日趋活跃,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矿业领域所流入的资金一度非常充沛,相关的并购活动快速增加,行业公司数量减少,中心化格局明显提升。数据显示:1995年全球排位前10名的矿业公司共占市场份额的23%,到2008年显著增加至35%,而且这一中心化的趋势似乎有增无减。2012年的一项报告宣称:从单矿种的市场集中度来看,即使对于最为分散的矿种来说,前十大矿业公司也控制了近35%的市场份额。而像对于铂这样的贵金属而言,前十大矿业公司但是市占率更是更是高达93%,垄断特征愈发明显。
图:过去几年中国矿业企业数量的下降,佐证了矿业行业中心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万个)


二、行业痛点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前一章节的农业相比,由于矿业属于资源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实际上,部分矿业领域还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只有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才有能力从事,因此集中度相对较高,并不能像农业一样将从业权过度下沉与去中心化。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采矿行业兼并整合的加剧,行业格局的中心化程度更是有所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逐渐加强。无论是与上游设备服务的供应商、还是与下游从事冶炼制造的客户,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交流与交易模式。
然而,行业格局去中心化程度的有限,并不代表矿业领域就不存在信任危机。恰恰相反,长久以来,信任问题一直贯穿着矿业发展的始终,就连一些大品牌的矿业公司也深受困扰,而这一危机背后的源头,则是矿产资源真实储量与价值的不透明性。
为什么矿产资源储量与价值的真实性如此重要?因为它直接涉及到矿业项目的估值问题。对于一般的行业来说,他们所提供的商品也好,服务也罢,绝大部分都是可以让投资者肉眼可见、并进行一个初步预估的。而矿业则不然,由于矿产资源在开采之前大多埋在地下(所谓的“露天矿场”也只不过是埋得比较浅而已),信息高度不对称,所以投资者只能通过作为信息中介的矿产公司、以及为其背书的相关机构,去对相关的项目有一个了解。这也是矿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所在。因此,对于采矿公司来说,如果能够向投资者出具准确的项目估值,一方面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自己的良好声誉,促使外部资金持续流入到采矿领域。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矿产资源储量-矿业公司-投资者”这一链条中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因此对于投资者与矿业公司来说,他们往往会面临着来自两个方向的风险:
首先,在“矿产资源储量-矿业公司”一环,对于采矿公司而言,他们很有可能会因为技术客观原因而误判矿产储量,导致对外无意间夸大项目估值。众所周知,探矿采矿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行业,矿产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如何,往往需要在多年的探测甚至采掘之后才能盖棺定论,但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却往往需要在探矿环节,就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来尽可能精准的确定储量,这样的工作要求就决定了矿产资源的评估必然会存在偏差。纵观世界各国矿业的发展历程,预测失准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说在21世纪初期时,很多新发现的油气矿产一度被技术人员认为拥有位列全球前几名的储量,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真实的储量并没有那么多,而围绕着这些创业公司所进行一系列的投资也都蒙受了损失。
其次,在“矿业公司-投资者”一环,对于投资者而言,创业公司可能会主观地恶意虚报储量。相比于上面提到的技术误差,这种情况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行业的REP带来的伤害更大:前者多少还有一些理论与信息的支撑,而后者几乎完全凭借主观臆断、甚至自己捏造数字。典型的案例包括臭名昭著的“Bre-Pundi”丑闻:1995年,名不见经传的加拿大公司Bre-Pundi宣布在印尼发现了巨型金矿。而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金矿的储量由最初宣称的142吨很快上升到后来的2013吨,期间更传出远期资源量可达6250吨的天文数字。在这些信息的助力之下,Bre-Pundi公司的市值在短时间内飙升了近千倍,堪称传统金融市场攀升最快的“千倍币”。然而好景不长,1997年,Bre-NPXS被曝出在化验样品中掺金造假,所谓的“大型金矿”完全是子虚乌有。相关的市场投资几乎完全打了水漂。这一事件严重地损害了探矿采矿的的声誉与发展,在接下来长达5年之多的时间里,矿业公司都很难再从资本市场上顺利融到资。
不难看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带来的矿产资源信息不透明、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市场信心不足,对矿业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行业低谷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过去几年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矿业下游市场缩水时,很多矿企由于无法通过正常经营来盈利,只能向资本市场求助,但在当时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下,资本市场已经不再青睐成本过高的矿业标的,使得行业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最终不少企业最后要么关门倒闭、要么低价委身于矿业巨头,由此促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矿业中心化格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解决“矿产资源储量-矿业公司-投资者”链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增加投资者对创业公司的信任度、增强矿业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被称作“信任机器”的区块链,能够在这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此处还是按照上面的两条线来分析:
首先,在“矿产知识储量-矿业公司”环节上,正如前面说的,目前导致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是矿产勘探技术的局限性,而与信息的真假无关,如此一来,区块链的作用就显得比较有限。

其次,在“矿业公司-投资者”环节上,信息准确度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人为的作恶。从近些年来矿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现在的造假与骗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花样频出。具体看,包括以下几种套路:
■无中生有型。此类骗局,造假者创意较强,通常是在没有任何信息的支撑下,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开创、从零到一的跨越,具体方法包括:
1、假矿体:造假者在图纸上颇有创意地自己画出一个“人造大矿区”,直接对外销售空气。此种方法要求造假者有过硬的地质矿业知识,否则很容易因文字与做图水平不足而露出马脚。
2、假样品:造假者在对矿石进行化验时,在低品位的样品中掺入“精料”,使样品的矿石品位变得非常高,更有甚者,连掺假的过程都免了,直接从其他矿场拿来品位不错的矿芯来“替考”。
■借鉴抄袭型:此类骗局,通常是对已有矿山的相关信息进行修改,来实现以旧充新、以无充有,相关的操作包括:
1、假项目:将原有旧矿产项目的资料进行修改(包括文字与图纸),重新包装后,宣称是另一地区的新矿,对外出售。如某老专家在观看某“新矿山”的图纸时,忽然觉得该图有点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后经调查,这个所谓的“位于甲地”的矿区,原来是直接拷贝了前几天刚看过的、位于乙地的矿区资料,至于甲地地下有没有矿,无从考证。
2、假钻孔:在图纸上抹掉某些旧矿的钻孔,将其伪装为新矿。例如某企业向相关研究机构提交的图纸上,矿带长十余千米,打了3个孔,品位厚度都不错,其潜力给人以丰富想象空间,研究机构方面大加赞许,遂签字画押,结果后来得知,该矿区已打过20个孔,只不过白眼和矿化孔等痕迹已从图上抹掉。属于典型“老黄瓜刷绿漆”的以旧充新项目。
■篡改信息型:在这类骗局中,作恶者通常是在自己的勘探结果上做手脚,通过数据充水来以次充好,相关手段包括:
1、假厚度:主要通过在电脑上修改一手勘探数据来完成。
2、假长度:其手法和上文中的“假厚度”相似,在图纸上,将本不该连的矿体通过造假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连绵不绝的修长矿体”。
具体来看区块链对这三种类型的造假的遏制作用:
对于第一种“无中生有型”的骗局,鉴于造假者操作空间太大,因此区块链在这其中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至于第二种“偷梁换柱型”,由于造假者高度依赖于现有的矿产资源信息数据,所以,可以通过将较为成熟的矿山信息记录到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的行业区块链网络上、来使得相关数据难以被拷贝并更改,毕竟矿业信息不同于电子表格,属于非结构数据,如果不进行复制很难获取。
而对于第三种“篡改信息型”,考虑到一手的勘探数据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掌握在矿业公司手中,因此除非是相关的勘采设备特别数字化(比如说设备供应商会把收集到的数据都自动传输到中心云或去中心化区块链中),否则在数据上链之前,企业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操作。

三:行业总结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矿业的独特性,矿业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会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而作为矿业领域最重要的信息中介,与矿业相关的审查部门也仍然将会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信息把关者。由于矿业的知识相对纷繁复杂,相关资料的鉴定需要丰富专业知识的沉淀,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的行业框架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虽然区块链无法对“无中生有型”、以及“篡改信息型”的作恶行为进行遏制,但若是相关的规则规定:只有在专业水平、以及道德素养上符合一定条件的资格人士才可以撰写矿产信息报告、同时对伪造矿产报告的信息给予更严厉的处罚,那类似事件的发生几率可能就会大大降低。归根到底,在像矿业这样的垂直领域中,区块链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但如若想要通过其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行业痛点,未免有“无为而治”的偷懒之嫌。

201905010309081077.jpg

20190501030908107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